大家好,關于中藥柴胡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中藥柴胡的功效與副作用是什么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1、和解少陽
本品苦涼,入少陽經。《神農本草經》曰:“主寒熱邪氣。”《珍珠囊》則曰:“去往來寒熱,膽痹,非柴胡稍子不能除。”《本草經疏》又去:“柴胡,為少陽經表藥。”少陽經行半表半里。少陽受邪,邪并于陰則寒,邪并于陽則熱,柴胡為少陽專藥,氣質輕清,苦味最薄,透泄半表半里之外邪,使從外解。故有和解少陽之功效。如張仲景《傷寒論·辨少陽病脈證并治》小柴胡湯證,用柴胡治“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脈弦,此乃邪在少陽半表半里,樞機不利,正邪分爭所致。以柴胡輕清升散,薁槳透表,用黃芩清少陽相火,佐人參、甘草、生姜、大棗。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濺汗出而解”(《傷寒論》)。
2、舒肝和胃
本品苦辛涼,入肝膽三焦經,《神農本草經》目:“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李杲則說:“柴胡瀉肝火。”故有舒肝和胃之功效,常用于心腹結氣,飲食積聚,推陳致新,脅痛腹脹。
3、升陽舉陷
本品性輕清,主升散。《本草綱目》曰:“治陽氣下陷。”《本草正義》亦曰:“約而言之,柴胡主治;一為正虛,則為清氣之陷于陽分者,舉而升之,返其它而中氣自振。”故有升陽舉陷之功效。用治中氣下陷,久瀉脫肛、子宮下垂等證,常與黃芪、人參等補氣升陽之品同用,如補中益氣湯。
中藥柴胡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柴胡的功效與作用,柴胡的原料是富含營養的,柴胡對很多疾病都有改善作用,正確的使用方式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功效與作用,這種藥材平時還是少吃,養生就看中藥柴胡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柴胡的功效與作用1
中藥柴胡的功效與作用
柴胡,苦辛微寒,具有透表泄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之功,《本草綱目》稱其有治陽熱下陷、平肝膽三焦包絡相火及頭痛、眩暈、婦人熱入血室、經水不調等癥。柴胡作為臨床常用中藥,臨床常配伍應用,總結其有疏郁、升清、散邪、清熱之功。
1、疏郁:柴胡長于疏達肝、胃、膽、三焦之氣機,說:“肝氣不舒暢者此能舒之”,又謂:“善達少陽之木氣,則少陽之氣能疏通胃氣之郁,而其結氣、飲食、積聚自消化也。”正說明柴胡有疏郁作用。可治療肝郁之疾、膽道疾病、月經不調之癥。
2、升清:柴胡味輕,具升陽之性,能引中氣升達于上。李東垣云:“柴胡升也,能引中氣升達于上。”方如補中益氣湯、調中益氣湯、升陽湯等。常配伍升麻、生口芪等常治療清陽下陷、中氣不升、上氣不足之證。
3、散邪:柴胡的散邪作用,已為所重視,創“新方八陣”立方十五,柴胡占其十三方。均分別體現了柴胡具有寒散、溫散、平散、補散之作用。其寒散配黃芩、生地,溫散配,平散配、生姜,補散配、熟地,均取其有很好的散邪外出功能。
4、清熱:柴胡具有良好的清熱作用,言其能治“寒熱邪氣”《傷寒論》有小柴胡湯專治熱傳少陽,熱入血室之證。清熱臨床常配伍黃芩、丹皮、梔子等品。無論外感熱邪或臟腑郁熱均可使之,其效驗迅捷。《藥性論》也謂其:“主時疾,內外熱不解”。
中藥柴胡的品種類別
1、北柴胡
特點:呈圓柱形或長圓錐形,長6~15cm,直徑0.3~0.8cm。根頭膨大,頂端殘留3~15個莖基或短纖維狀葉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淺棕色,具縱皺紋、支根痕及皮孔。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顯片狀纖維性,皮部淺棕色,木部黃白色。氣微香,味微苦。
2、南柴胡
特點:根莖細,圓錐形,頂端有多數細毛狀枯葉纖維,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紅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頭處多具緊密環紋。質稍軟,易折斷,斷面略平坦,不顯纖維性。具敗油氣。
3、大葉柴胡
特點:葉較寬,長圓形或廣披針形,小傘梗細如絲狀。比小總苞長3-4倍。生于林內及灌木叢中。
4、狹葉柴胡
特點:主根多單生,棕紅色或紅褐色;莖基部常被棕紅色或黑棕色纖維狀的葉柄殘基;葉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7~17cm,寬2~6mm,有5~7條平行脈;復傘形花序多數;總苞片1~3,條形,傘幅5~13,小總苞片4~6,花梗6~15;雙懸果棱粗而鈍。
中藥柴胡的使用***
1、中藥柴胡是柴胡的根,我們一般在春季和秋季的時候開始挖,把它洗凈后曬干,切成片備用。柴胡可以生用,也可用酒炒用,還可以用醋炒用,柴胡主要含有揮發油,脂肪油,葡萄糖,常用劑量是6g~12g。
2、柴胡可用于感冒引起的發熱,對中度和重度的發燒效果不是很好,對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用,如果病情嚴重,還需加用其他治療,比如消炎和抗病毒治療。
3、柴胡還可用于兩肘部脹痛,頭昏眼花,月經不調等癥狀,這些癥狀都是由于肝氣郁結所致,柴胡可用于舒肝解郁的作用,通常和當歸、白芍一起使用,當歸有補血的作用,白芍有補血柔肝的作用。
4、柴胡可用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癥,有升舉陽氣的作用,通常與升麻、黨參一同使用。
5、柴胡還可以治療風寒感冒、發燒、頭痛、心煩失眠等癥。通常和黃岑、赤芍、白芷、甘草、桔梗等藥一起用。銀柴胡可用于治療低燒不退,常和青蒿、知母一起合用。
中藥柴胡的.保存***
大量中藥柴胡一般為壓縮打包,每件50公斤。貯存于通風干燥倉庫內,溫度30℃以下,相對濕度65—75%。商品安全水分9—12%。家用柴胡置于陰涼干燥處密封保存即可。
中藥柴胡易蟲蛀,受潮生霉,有螨蟲寄居。受潮品軟潤,有的表面現霉斑。為害的倉蟲有鋸谷盜、小蕈甲、黑皮蠹、大竹蠹、煙草甲等,蛀蝕品表面現蛀粉,敲打時有活蟲落下。高溫高濕季節,可見螨蟲活動。
貯藏期間,應保持環境整潔、干燥,并定期消毒。發現吸潮及輕度霉變、蟲蛀,及時晾曬;嚴重時,用磷化鋁或溴甲烷熏殺。有條件的地方可進行密封抽氧充氮養護。
中藥柴胡的副作用
柴胡的主要成分是柴胡皂苷,而柴胡皂苷能導致腎上腺肥大、胸腺萎縮,使人體免疫功能降低,而且還有腎毒性,能損害腎臟。另外,柴胡中含的粗皂苷有較強的溶血作用。柴胡揮發油能引發心率減慢,脈搏細弱。
中藥柴胡的副作用具體表現為:
一、口服柴胡制劑后可有倦怠、嗜睡、食欲減退、腹脹等。
二、柴胡注射液肌注或靜滴可致變態反應:主要有過敏性休克、急性肺水腫等。臨床表現為:頭暈、乏力、心悸、大汗淋漓、四肢發涼、煩躁不安、呼吸困難、發紺、兩眼酸脹、腹痛、腹瀉、左面頰部見褐色斑塊、周圍微紅、瘙癢及全身有淡紅色的大小不等的風團。嚴重時脈搏細弱、體溫驟降、血壓下降、心率減慢,以及溶血反應,個別患者有意識喪失,甚至心跳停止。
中藥柴胡的功效與作用2
柴胡的藥理作用:
《神農本草經》記載柴胡“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往來,推陳致新”。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柴胡主要含戊酸、亞麻酸、棕櫚酸、硬脂酸、山柰酚、山柰苷、槲皮素、蕓香苷、香橙烯、龍腦、大葉柴胡皂苷Ⅱ、桃金娘醇、α-菠菜固醇、去葡萄糖基柴胡皂苷α、柴胡皂苷等多種成分,可有效抵抗病菌。
1、疏散退熱,有退燒作用
柴胡辛散苦泄,微寒退熱,柴胡含有柴胡皂苷和皂苷元A揮發油等成分,揮發油會起到作用于控制體溫的下丘腦體,疏散清熱,所以會有退燒作用。善于祛邪解表退熱和疏散少陽經半表半里之邪。對于感冒發熱,無論風熱、風寒表證,皆可使用。
2、疏肝解郁,可治療肝氣郁結
柴胡辛行苦泄,性散,能條達肝氣,可以疏肝理氣,使肝氣散發,風邪四散。可以用來治療肝失疏泄,氣機郁阻所導致的胸肋或者少腹脹痛、情志抑郁、婦女月經失調、痛經等癥。
3、鎮靜,鎮痛,抗病毒
柴胡辛苦性寒,對于肝膽胃三焦引起的頭疼胸痛月經不調等癥狀有很好的療效,同時對于由內熱引起的失眠煩躁也有鎮靜作用。還可以促進人體的殺菌能力,增強吞噬細胞的功能,提高淋巴的代謝能力,殺菌,抗病毒,提高人體免疫力。
4、止咳作用
咳嗽是由中樞興奮神經系統引起的,柴胡對神經系統有一定的抑***用,所以對柴胡有一定的止咳效果。
柴胡服用注意事項:
柴胡有小毒,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服用不當可能出現精神萎靡,食欲減退等不適癥狀,嚴重者會導致心跳減緩,血壓降低,有聲明危險,因此一定要遵醫囑慎用。
柴胡是我們經常聽聞的中藥的一種,有著很多的功效和作用,但也是有所禁忌的。下面一起來看看柴胡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吧!
柴胡的藥用功效
1、和解少陽:柴胡苦涼,入少陽經,少陽受邪,邪并于陰則寒,邪并于陽則熱,柴胡為少陽專藥,氣質輕清,苦味最薄,透泄半表半里之外邪,使從外解,故有和解少陽之功效。
2、舒肝和胃:柴胡苦辛涼,入肝膽三焦經,有舒肝和胃之功效,常用于心腹結氣,飲食積聚,推陳致新,脅痛腹脹。
3、升陽舉陷:柴胡有升陽舉陷之功效,用治中氣下陷、久瀉脫肛、子宮下垂等證,常與黃芪、人參等補氣升陽之品同用,如補中益氣湯。
4、舒肝解郁:柴胡能條達肝氣而疏肝解郁,可用治郁證、經水不調、熱入血室等證。若肝郁氣滯脅痛可與香附、枳殼等同用,用治肝郁血虛所致的脅痛、月經不調等常與當歸、白芍等同用。
5、清泄相火:柴胡苦涼,則能清熱瀉火,入肝膽三焦經,則能清泄相火,常用于頭痛、眩暈、目昏障翳、耳鳴耳聾等證。
6、祛風除痹:柴胡為風藥,風為百病之長,風去則濕去,故有祛風除痹之功效。若癥見肢體重著、肌膚頑麻或肢節疼痛、痛處固定、陰雨則發,可選用柴胡祛風勝濕而除痹。
7、疏散退熱:柴胡尤善于疏解半表半里之邪,為治少陽證的要藥,治傷寒邪在少陽、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干目眩等癥常與黃芩、半夏等配伍應用,用治感冒發熱,可與甘草同用。
柴胡的藥用價值
【性味】味辛、苦,性微寒。
【歸經】肝、膽、肺經。
【功效】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陽舉陷、退熱截瘧,治感冒發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子宮脫垂、脫肛。
柴胡的藥理作用
1、解熱抗炎作用:柴胡有顯著的中樞性解熱降溫作用,北柴胡皂苷和其揮發油、柴胡粗皂苷、柴胡皂苷元A、山柰苷等對小鼠實驗性足腫脹有明顯的抑***用,對血管通透性有明顯的抑***用。
2、鎮靜鎮痛作用:柴胡粗皂苷、皂苷元A有明顯的鎮靜作用,并能延長小鼠的睡眠時間,并對小鼠實驗性疼痛有明顯的鎮痛作用。
3、保肝利膽作用:柴胡制劑能減輕肝細胞變性、壞死,使肝細胞內蓄積的肝糖原和核糖核酸含量大部恢復或接近正常,并能抑制損傷肝臟的纖維增生,促進纖維吸收,減少肝硬化的發生。
4、調節胃腸作用:柴胡粗皂苷有明顯的抑制胃液分泌的功效,使胃蛋白酶活性減低,潰瘍系數減少。柴胡山柰苷對離體腸管具有解痙作用,柴胡提取物對胰蛋白酶有明顯的抑制功效。
5、降壓抗凝作用:柴胡粗皂苷能使大鼠血壓下降、心率減慢,靜脈注射時其作用更強。柴胡粗皂苷能明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有明顯的抗凝作用,能引起溶血。
6、增強免疫功能:柴胡能明顯促進小鼠二次免疫后綿羊紅細胞抗體形成,對ConA和PHA引起的小鼠淋巴細胞增生具有顯著增強作用,能增強Kupffer細胞的吞噬作用,能增強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
7、增強代謝作用:柴胡皂苷和皂苷元有降低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脂的作用,α一菠菜甾醇有降低血膽固醇的功效,柴胡皂苷能明顯增加大鼠肝內蛋白質的合成,三島柴胡能明顯升高大鼠的血糖。
8、抗菌及抗病毒:柴胡對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霍亂弧菌、結核桿菌、鉤端螺旋體有抗菌作用,對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牛痘病毒、Ⅰ型脊髓灰白質炎病毒、皰疹病毒有抗病毒作用。
9、其他保腎作用:柴胡皂苷對腎臟病變有保護作用,小劑量能抑制利尿,大劑量能促進利尿。柴胡對細菌、病毒、瘧原蟲有一定的抑***用。柴胡皂苷還有抗癌作用以及抗肝損傷作用。
柴胡的藥用禁忌
1、《本草經集注》: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女菀、藜蘆。
2、《醫學入門》:元氣下絕,陰火多汗者,誤服必死。
3、《本草經疏》:病人虛而氣升者忌之,嘔吐及陰虛火熾炎上者,法所同忌,瘧非少陽經者勿食。
柴胡的食用***
1、柴胡湯
【配方】柴胡12克,黃芩9克,人參6克,清半夏9克,炙甘草5克,生姜9克,大棗4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疏風解表,滋液潤腸。
2、柴胡蓮藕片
【配方】蓮藕200克,綠豆芽150克,番茄50克,柴胡5克,山楂10克,醋,白糖,鹽各少量。
【用法】柴胡、山楂水煎去渣取汁50毫升,再把糖,醋,藥汁,鹽混勻。將藕切成片,放進汁中浸泡10分鐘,用大火將藕片炒熟,加上味汁略煮出鍋裝盤,綠豆芽炒后圍在四面,再點綴上生番茄片。
【功效】疏肝清熱
3、柴胡疏肝粥
【配方】香附子、柴胡、白芍、枳殼、川芎、甘草、麥芽各10克,粳米100克,適量的白糖。
【用法】上七味藥煎取濃汁,去渣,粳米淘凈和藥汁同煮為粥,加入白糖稍煮就可以。每天兩回,溫熱服。
【功效】理氣寬中,和解退熱,比較適用于肝郁氣滯之脅痛低熱。
4、柴胡粥
【配方】柴胡10克,大米100克,適量的白糖。
【用法】柴胡擇凈,放進鍋里,加清水適量的,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天一至兩劑,連續三到五日。
【功效】疏肝解郁。
5、柴胡青葉粥
【配方】大青葉9克,柴胡9克,粳米30克,適量的白糖。
【用法】大青葉、柴胡加水250毫升,煎到200毫升,再將粳米、白糖加入煮為稀粥。每天一劑,連續服用5到6日。
【功效】帶狀皰疹食療方。
猜你喜歡:
1.大柴胡湯的作用
2.春柴胡的作用及功效
3.柴胡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
4.中藥北柴胡的功效與作用
5.柴胡疏肝散和丹梔逍遙丸的功效和作用
6.柴胡的使用***
1.入藥部位: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干燥根。
2.性味:味辛、苦,性微寒。
3.歸經:歸肝、膽、肺經。
4.功效: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陽舉陷,退熱截瘧。
5.主治:用于感冒發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子宮脫垂,脫肛。
6.用法用量:3-10g。
7.禁忌:柴胡其性升散,肝風內動,肝陽上亢,氣機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8.炮制***
①柴胡:除去雜質和殘莖,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②醋柴胡:取凈柴胡片,加入定量米醋拌勻,悶潤至醋被吸盡,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柴胡片每100kg,用米醋20kg。
③鱉血柴胡:取凈柴胡片,用鱉血及適量清水拌勻,稍悶,待汁液被吸盡后,文火炒干,取出放涼。柴胡片每100kg,用鱉血12.5kg。
9.生理特性:柴胡是《中國藥典》收錄的草藥,為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干燥根。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北柴胡及南柴胡。其生長于沙質草原、沙丘草甸及陽坡疏林下。
10.產地: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東、湖北、四川等地。
11.相關論述
①《滇南本草》:“傷寒發汗用柴胡,至四日后方可用:若用在先,陽癥引入陰經,當忌用。”
②《本經逢原》:“柴胡,小兒五疳羸熱,諸瘧寒熱,咸宜用之。痘疹見點后有寒熱,或脅下疼熱,于透表藥內用之,不使熱留少陽經中,則將來無咬牙之患。”
柴胡,中藥名。為《中國藥典》收錄的草藥,藥用部位為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干燥根或全草。前者習稱“北柴胡”,后者習稱“南柴胡”。原植物野生或栽培,主產于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河南、湖南、江蘇、四川等地。原植物柴胡生長于向陽旱荒山坡、路邊、林緣灌叢或草叢中;狹葉柴胡生長于干燥草原、狹葉山坡及灌木林緣等地。味苦、辛,性微寒。歸肝、膽經。功效解表退熱、截瘧、疏肝解郁、升舉陽氣。臨床用名有柴胡、醋柴胡、酒柴胡、鱉血柴胡。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味苦,平。主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
《名醫別錄》:微寒,無毒。主除傷寒,心下煩熱,諸痰熱結實,胸中邪逆,五藏間游氣,大腸停積水脹,及濕痹拘攣。亦可作浴湯。
《藥性論》:能治熱勞,骨節煩疼,熱氣肩背疼痛,宣暢血氣,勞乏羸瘦,主下氣消食,主時疾內外熱不解,單煮服良。
《日華子本草》:味甘,補五勞七傷,除煩,止驚,益氣力,消痰,止嗽,潤心肺,添精,補髓,天行溫疾,狂熱乏絕,胃脅氣滿,健忘。
《開寶本草》:味苦,平、微寒,無毒。除傷寒心下煩熱,諸痰熱結實,胸中邪逆,五臟間游氣,大腸停積水脹,及溫痹拘攣,亦可作浴湯。
《開寶本草》:仲景治傷寒,有大、小柴胡湯,及柴胡加龍牡、柴胡加芒硝湯等,故后人治寒熱,此為最要之藥。
《本草衍義》:《本經》并無一字治勞,今人治勞方中鮮有不用者。嗚呼!凡此誤世甚多。嘗原病勞,有一種真臟虛損,復受邪熱,邪因虛而致勞,故曰勞者牢也。當須斟酌用之,如《經驗方》中,治勞熱青蒿煎丸,用柴胡正合宜耳,服之無不效,熱去即須急已。若或無熱,得此愈甚,雖至死,人亦不怨,目擊甚多。《日華子》又謂補五勞七傷。《藥性論》亦謂治勞乏羸瘦。若此等病,茍無實熱,醫者執而用之,不死何待!注釋本草,一字亦不可忽,蓋萬世之后,所誤無窮耳。茍有明哲之士,自可處治。中下之學,不肯考究,枉致淪沒,可不謹哉?可不戒哉!如張仲景治寒熱往來如虐狀,用柴胡湯,正合其宜。
《本草發揮》:成無已云:柴胡之苦,以發表熱。又云:柴胡、黃芩之苦,入心而折熱。潔古云:柴胡除虛勞煩熱,解散肌熱,去早晨潮熱。此手足少陽、厥陰四經行經藥也。善除本經頭痛,非他藥所能止。治心下痞,胸膈中痛。能引胃氣上升,以發散表熱,去寒熱往來。膽痹非柴胡不能除之。又去脅下痛,往來寒熱,及日晡發熱,用柴胡。《主治秘訣》云:柴胡味微苦,性平,微寒,氣味俱輕,陽也,升也。少陽經分藥。偏頭痛乃少陽也,非柴胡不能除。
《本草綱目》:治陽氣下陷,平肝膽三焦包絡相火,及頭痛眩運,目赤昏痛障翳,耳鳴聾;諸瘧,及肥氣寒熱,婦人熱入血室,經水不調,小兒痘疹余熱,面疳羸熱。
勞有五勞,病在五臟。若勞在肝、膽、心及包絡胃有熱,或陽氣下陷,則柴胡乃引清氣,退熱必用之藥。惟勞在肺腎者,不用可爾。然東垣言諸有熱者,宜加之,無熱則不加。又言諸經之瘧,皆以柴胡為君。十二經瘡疽,須用柴胡以散結聚。則是肺瘧,腎瘧,十二經之瘡,有熱者則可用之矣。但要用者精思病原,加減佐使可也。寇氏不分臟腑經絡,有熱無熱,乃謂柴胡不治勞乏,一概擯斥,殊非通論。龐元英《談藪》:張氏久病瘧,熱時如火,年余骨立。醫用茸附諸藥,熱益甚。召醫宮孫琳診之,投小柴胡湯一帖,熱減十之八九,三服脫然。淋曰:此名勞瘧,熱從髓出,加以剛劑,氣血愈虧,安得不瘦?蓋熱有在皮膚、臟、骨髓,非柴胡不可。若得銀胡,只須一服。南方者加減,故三服乃效。觀此,則得用藥之妙也。
行手、足少陽,黃芩為佐;行手、足厥陰,黃連為佐。
《景岳全書》:味苦微辛,氣平微寒。氣味俱輕,升也,陽中之陰。用此者,用其涼散,平肝之熱,入肝、膽、三焦、心胞四經。其性涼,故解寒熱往來,肌表潮熱,肝膽火炎,胸脅痛結,兼治瘡瘍,血室受熱;其性散,故主傷寒邪熱未解,溫瘧熱盛,少陽頭痛,肝經郁證。總之,邪實者可用,真虛者當酌其宜。雖引清氣上升,然升中有散,中虛者不可散,虛熱者不可寒,豈容誤哉!兼之性滑,善通大便,凡溏泄脾薄者,當慎用之;熱結不能者,用佐當歸、黃芩,正所宜也。愚謂柴胡之性,善泄善散,所以大能走汗,大能泄氣,斷非滋補之藥。凡病陰虛水虧而孤陽勞熱者,不可再損營氣,蓋未有用散而不泄營氣者,未有動汗而不傷營血者。營即陰也,陰既虛矣,尚堪再損其陰否?然則用柴胡以治虛勞之熱者,果亦何所取義耶?觀寇宗《衍義》曰:柴胡,《本經》并無一字治勞,今人治勞方中,鮮有不用者,嗚呼!凡此誤世甚多。嘗原病勞之人,有一種臟本虛損,復受邪熱者,當須斟酌用之,如《經驗方》中治勞青蒿煎之用柴胡,正合宜耳。若或無邪,得此愈甚,雖至死人亦不怨,目擊甚多。《日華子》又謂補五勞七傷,《藥性論》亦謂治勞乏羸瘦,若此等病,茍無實熱,醫者執而用之,不死何待?注釋本草,一字不可忽,蓋萬世之后,所誤無窮,可不謹哉?觀此寇氏之說,其意專在邪熱二字,謂但察有邪無邪,以決可用不可用,此誠得理之見,而復有非之者,抑又何也?即在王海藏亦曰:茍無實熱而用柴胡,不死何待?凡此所見略同,用者不可不察。
《醫學衷中參西錄》:味微苦,性平。稟少陽生發之氣,為足少陽主藥,而兼治足厥陰。肝氣不舒暢者,此能舒之;膽火甚熾盛者,此能散之;至外感在少陽者,又能助其樞轉以透膈升出之,故《神農本草經》謂其主寒熱,寒熱者少陽外感之邪也。又謂其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誠以五行之理,木能疏土,為柴胡善達少陽之木氣,則少陽之氣自能疏通胃土之郁,而其結氣飲食積聚自消化也。《神農本草經》柴胡主寒熱,山茱萸亦主寒熱。柴胡所主之寒熱,為少陽外感之邪,若傷寒瘧疾是也,故宜用柴胡和解之;山萸肉所主之寒熱,為厥陰內傷之寒熱,若肝臟虛極忽寒忽熱,汗出欲脫是也,故宜用山萸肉補斂之。二證之寒熱雖同,而其病因判若天淵,臨證者當細審之,用藥慎勿誤投也。
柴胡非發汗之藥,而多用之亦能出汗。小柴胡湯多用之至八兩,按今時分量計之,且三分之一劑可得八錢。小柴胡湯中如此多用柴胡者,欲借柴胡之力升提少陽之邪以透膈上出也。然多用之又恐其旁行發汗,則上升之力不專,小柴胡湯之去渣重煎,所以減其發汗之力也。
或疑小柴胡湯既非發汁之藥,何以《傷寒論》百四十九節服柴胡湯后有汗出而解之語?不知此節文義,原為誤下之后服小柴胡湯者說法。夫小柴胡湯,系和解之劑,原非發汗之劑,特以誤下之后,脅下所聚外感之邪,兼散漫于手少陽三焦,因少陽為游部,手、足少陽原相貫徹也。此時外達之經絡作汗而解,而其留于脅下者,亦與之同氣相求,借徑于手少陽而汗解,故于發熱汗出上,特加一卻字,言非發其汗而卻由汗解也。然足少陽之由汗解原非正路,乃其服小柴胡湯后,脅下之邪欲上升透膈,因下后氣不能助之透過,而其邪之散漫于手少陽者,且又以同類相招,遂于蓄極之時而開旁通之路,此際幾有正氣不能勝邪氣之勢,故必先蒸蒸而振,大有邪正相爭之象,而后發熱汗出而解,此即所謂戰而后汗也。觀下后服柴胡湯者,其出汗若是之難,則足少陽之病由汗解,原非正路益可知也。是以愚生平臨證,于壯實之人用小柴胡湯時,恒減去人參,而于經醫誤下之后者,若用小柴胡湯必用人參以助其戰勝用力。
用柴胡以治少陽外感之邪,不必其寒熱往來也。但知其人純系外感,而有惡心欲吐之現象,是即病在少陽,欲借少陽樞轉之機透膈上達也。治以小柴胡可隨手奏效,此病機欲上者因而越之也。又有其人不見寒熱往來,亦并不喜嘔,惟頻頻多吐黏涎,斯亦可斷為少陽病,而與以小柴胡湯。蓋少陽之去路為太陰濕土,因包脾之脂膜原與板油相近,而板油亦脂膜,又有同類相招之義,此少陽欲傳太陰,而太陰濕土之氣經少陽之火鑠煉,遂凝為黏涎頻頻吐出,投以小柴胡湯,可斷其入太陰之路,俾由少陽而解矣。又:柴胡為瘧疾之主藥,而小心過甚者,謂其人若或陰虛燥熱,可以青蒿代之。不知瘧邪伏于脅下兩板油中,乃足少陽經之大都會,柴胡能入其中,升提瘧邪透膈上出,而青蒿無斯力也;若遇燥熱者,或熱盛于氣分者,不妨多用潤燥清火之藥佐之。是以愚治瘧疾有重用生地、熟地治愈者,有重用生石膏、知母治愈者,其氣分虛者,又有重用參、耆治愈者,然方中無不用柴胡也。
【現代藥理研究】
1.柴胡有鎮靜及延長睡眠時間的作用。實驗證明柴胡皂甙可延長貓的睡眠時間,特別是慢波睡眠Ⅱ期(SWS)和快動睡眠期(REM)的增加與給藥前比較均有非常顯著差異。
2.柴胡有解熱鎮痛作用。北柴胡油、北柴胡皂甙對酵母誘發的大鼠發熱有明顯的解熱作用。北柴胡皂苷和柴胡煎劑對電擊尾法引起的大鼠和小鼠的疼痛有明顯的鎮痛作用。
3.柴胡有抗驚厥作用。柴胡煎劑20g/kg給小鼠灌胃,對***誘發的小鼠驚厥有對抗作用。
4.柴胡有抗炎作用。柴***皂苷和揮發油對多種急性滲出性炎癥和慢性增殖性炎癥均有抑***用。
5.柴胡有抗菌抗病毒作用。體外實驗證明,柴胡對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霍亂弧菌、結核桿菌的生長有抑***用。柴胡對流感病毒、肝炎、鉤端螺旋體及牛痘病毒均有抑***用,并能抑制I型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細胞病變。
6.柴胡有護肝利膽作用,其利膽的主要成分是所含的黃酮類成分。
7.柴胡有降血脂作用,柴胡皂苷肌注能使試驗性高脂血癥動物的膽固醇、甘油三酯和磷酯的水平降低,尤以甘油三酯的水平降低最為顯著,還能加速膽固醇及其代謝產物從糞便排出,從而使血脂下降,其主要有效成分是柴胡皂苷a、b。
8.柴胡有抗過敏作用。
9.柴胡有抗潰瘍作用,柴***皂苷口服可抑制胃酸分泌,增加胃液的pH值,對實驗性醋酸潰瘍有治療作用,對胰蛋白酶有較強抑***用。
10.柴胡皂苷有明顯的溶血作用。
11.柴胡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
12.柴胡有抗腎炎作用,柴胡皂苷d對動物膜性腎炎有抑***用。
13.柴胡有抗腫瘤作用。
14.柴胡有抗脂質過氧化作用。
好了,中藥柴胡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中藥柴胡的功效與副作用是什么、中藥柴胡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