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一個政權的推翻,新的皇帝都會更改國號,但是,中國歷史太過久遠,難免會有朝代的國號重復,我們后人為了方便區分,便會給國號前加一個前綴,例如劉邦建立的漢朝我們稱呼為西漢、劉備建立的漢朝我們稱呼為蜀漢。
然而,無論我們加上什么樣的前綴,一個國家,從它的國號確立的那一日開始,便確定了國號的后綴。
從秦朝的大一統到清朝的滅亡,共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歲月,在這其中,更是經歷了很多個王朝的更替,總結之后,我們不難發現,有的王朝稱為“朝”,例如元朝、清朝……;有的王朝稱為“代”,例如漢代等;而有的王朝卻稱為“國”,例如三國時期的蜀國、吳國。
從字面意思上來說,“朝”是“面對”的意思,引申含義便成為了大臣與皇帝的面對面述職,由此便具備了***的含義;“國”是“疆域”的意思,后來演變成為了“土地、人口、政治的結合”;“代”在時代的發展之下,有了某個時代的意思。
“朝”與“代”這又是為什么呢?其中又有什么區別呢?其實,“朝”和“代”的區分并不是很大,它們之間也可以相互替換,例如漢代也可稱為漢朝、唐代也可以稱為唐朝,至于如何稱呼,便是唯有順口一說了。
當然,還有一種解說為,“朝”存在于“代”之中,例如,在清朝時期,共兩百多年的時間,十二位掌權者的更替,我們對于其中某一位皇帝所執政的時期,便稱呼為康熙朝、乾隆朝,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便是這個意思。
從時空的分布來說,“代”是縱向的傳承關系,而“朝”便是橫向的并列關系;“代”為時間的概念,當時間過去,垂垂老矣,便更換了王朝的掌權者與朝代,“朝”便是空間的概念,改朝便也改了姓與國號。
歷史上稱改朝換代便是新的制度與國家的伊始,而武則天的周朝,便只能稱得上是改朝而沒有換代,只是國家的領導人變了,但周朝最終還是會把江山還給李家,從本質上來說,周朝,也能夠稱為“朝”。
“朝”與“國”現在唯一的問題,便集中在了“朝”與“國”之間的問題,要知道,這兩個字在古代是有不同的含義的,因此,一個王朝所選定國號,也是不能隨意選擇的。
首先,我們要知道,古時候的“國”與現在的“國”含義不同,“大曰邦,小曰國。”因此,“國”的本意是分封的諸侯國。
自周朝開始,便有了分封制的存在,被分封的諸侯掌管各方封地,雖需要以周朝為尊,但在自己管轄的土地之內也有相對自由的權利,它們也會有君主與臣民。
秦始皇建立了郡縣制之后,分封制也就此消失,“國”的意義也再一次地被改變,這個時候,便需要拿“朝”來做比較。
自古有句老話,“得中原者得天下”,一般需要在中原地區建立王朝,統一政權,成為整個天下的主人,才能夠稱呼自己的王朝為“朝”。
古代的組成非常的復雜,即使國家統一了,但還是會有周邊的小國、游牧民族等,他們并沒有“歸屬”王朝,而是“歸順”王朝。
因此,他們也會有屬于自己的國,此時,“國”的規模和概念更小一點,只要是有國君、有國民與邊界,都稱為了“國”。
從秦朝到清朝之間,也會有“國”的出現,而“國”的意義也發生了改變,它的規模與概念也變得相對大了起來,例如在東漢末年,曹丕建立了魏國,而與此同時,劉備與孫權也建立了蜀國與吳國。
這個時候由三個國家瓜分了中原地區,此刻沒有天下共主,他們只是割據一方,因此,他們的國號便不能成為“朝”而是成為了“國”。
當歷史發展到現在,早已經沒有“朝”的出現,我們是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天下是屬于所有人民,因此,便成為了“國”。
還有一種說法,便是“正統”的問題,我們自古以來素有禮儀之邦的稱號,我們最是注重倫理道德。
因此,我們的朝代更替,總會按照道德的要求約束自己,即使不是,也會尋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堵天下眾人悠悠之口。
因此,每當新王朝的建立,新的皇帝總會宣稱自己為“正統王朝”,以此來取得百姓的認可。
由此也有了關于“朝”與“國”的區分,“朝”便是正統的,“國”便是不正統的。
有關于“宋”的稱呼,在歷史上頗有爭議,有人稱呼為“宋國”,有人稱呼為“宋朝”,“宋朝”的稱呼出自于史官的筆下,后人對于西夏與遼國,更加的青睞于宋,便給“宋”加了一個“朝”。
然而,當時的人們卻不會稱呼“宋”為“朝”,因為,按照當時的社會風俗來看,“宋”必須像元朝那樣吞并西夏等周邊國家,才能夠稱呼為“朝”,宋帝并沒有如此,所以“宋”算不得“朝”。
還有因為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屬于得國不正的范疇,也沒有完全的統一中原地區,從這方面說,“宋”也當不起“朝”的稱號。
“朝”與“朝代”而“朝”與“朝代”也大不相同,眾所周知,在夏朝的時候,我們的國家領導人便由禪讓制變成了繼承制,一般來說,都會是子承父業,“朝代”不能代表整個“朝”,“朝代”指的是某一個帝王所統治的時期。
簡單來說,“朝代”的作用便是區分某一朝的某一個帝王,這一詞匯,也是后人為了劃分;歷史所歸納總結的。
關于“朝”、“代”、“國”的關系,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評判標準,但無論如何,都不能否認正是這些“朝代”與“國家”的傳承與發展,造就了如此一個傳承五千年的含有豐富內涵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