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參主要在我國的南方地區廣泛分布,各個地區的叫法和做法也都不同,一般被叫做地蠶子、蟲草參、地藕等,北方一般見到的是做成咸菜的地參及做成泡菜的地參。地參在我國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既可以做菜用,也可以藥用。相傳,當年康熙皇帝微服私訪,在一農家借宿,偶然吃到這種蔬菜后贊不絕口,見其生于土、形如蟲,故賜名為“蟲草地參”,隨后被傳入宮中,這才被大眾所熟知。下面小編就來說一說這個地參吧。
1、地參的價值
(1)營養價值
地參營養價值豐富,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地參含有人體所需的20多種微量元素、18種氨基酸、酚類、糖類等多種營養成分,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胡蘿卜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鈣、磷、鐵等,
(2)藥用價值
地參還具有良好的藥用價值,曬干后即可入藥,其莖葉具有活血、利尿、通經、滋陰潤燥、調血脂、利關節、養氣血等功效,《分類草藥性》載“和氣益血,補精固氣,治女子虛弱面白”。根莖的很多功效更是和冬蟲夏草相當。
地參屬于根莖類作物,但是其莖葉也同樣可以食用,春夏可以采摘嫩莖葉炒食、涼拌等,主要食用根莖,一般晚秋以后到來年春天以前都可以采挖,口感清脆,可以炒食、油炸、做湯、腌制咸菜。并且還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可以提神醒腦,開胃化食,強健筋骨。
2、地參的食用
(1)用來***干菜,將地蠶子切成片曬干,***成干菜,吃起來非常美味,營養價值也頗高。
(2)直接將地蠶子***成干貨,用來煲湯、燉雞。
(3)將地蠶子淹制成泡菜,吃起來非常可口,只是目前市場上比較少。
3、地參的種植技術
地參在我國分布十分廣泛,目前很大程度上還處于野生狀態、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東北、河北、陜西、四川、湖南、湖北、江蘇等地。最主要的是,這種作物極易種植,適應性極強,耐寒、耐熱、耐旱、耐濕,基本沒有病蟲害,種植以后基本不用怎么管理,地下部分最低可耐-35℃的低溫,并且分根能力強悍,一般在種下以后一顆地參一年可以自然繁殖至上百顆,而采挖時只要不全部挖干凈,留一部分在土壤中,第二年自己就又可以長出好多,所以很適合自家找一塊空地來栽植。
當然,如果想大田種植也同樣可以的,因為其適應能力極強,所以我就簡單說一下,種植行距40-50厘米,株距10厘米,溝深10厘米,每畝種參5-10千克,秋、東、春均可種植,土壤以土質疏松的砂質地最為適宜,地參的病蟲害也非常的少。
以上就是關于地參的介紹了,要特別提醒朋友們,地參是不能生吃的,無論是入藥還是當蔬菜,都應該把它做熟了以后再吃,因為生的地參會有很濃重的辛辣氣味,直接生吃,它會***腸胃,傷害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