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晚飯后帶娃出去散步,在小區里碰見一對爺孫,小孫子三四歲的樣子。剛開始的時候,孩子玩得挺開心,和爺爺有說有笑。后來,他讓爺爺給他一個玩具,爺爺在包里找了幾回沒找對,孩子就突然開始生氣、狂哭,任憑爺爺怎么問“到底是哪個玩具,你說呀”,就是不管不顧地自顧自哭,旁邊的爺爺一臉手足無措,慢慢地耐心也耗盡了,開始吼孩子,勒令他馬上停止。
此時,六歲的娃跟我說:“媽媽,他要說呀,他不說別人怎么知道他要哪個玩具呢?”我說:“你說得對,遇到問題,好好溝通才能解決”。然而,我心里卻在想,你小的時候,可也有過這樣哭鬧的時刻啊!
01孩子哭鬧、發脾氣為什么如此令人難以忍受?俗話說得好,孩子的臉,六月的天,說變就變。在育兒的過程中,孩子哭鬧、發脾氣可能是令大多數父母都感到頭疼的一大難題。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孩子的哭聲往往令父母很煩躁。進化心理學家MortenLKringelbach說,嬰兒和孩子的哭聲,能給人類的大腦帶來特殊的***,尤其是父母,小朋友的哭聲能讓他們心跳加速、血壓升高,感覺難受。所以孩子一哭鬧,父母的情緒很容易變焦躁、崩潰,甚至忍不住想揍孩子。
另外,像哭鬧、發脾氣這些行為,通常會被我們認為是負面的、不好的,因此我們很難接納它們。尤其是在公眾場合,孩子出現這些行為,父母往往會很尷尬,讓旁人覺得自己“管教無方”,進而體驗到“自己不好”的糟糕感受。
02孩子的情緒調節機制還未發育成熟前面說到,娃看到比她小的孩子在發脾氣,她已經知道了這種時候該怎么做,但是她像那個孩子那么小的時候,其實也會偶爾這樣哭鬧。越小的孩子,越容易突然間就崩潰大哭,而隨著孩子的長大,對情緒的調節能力就會加強,不會因為一點***就崩潰。
這是因為孩子的大腦各個區域還在發育中,還沒有像成人一樣發育成熟。在人的大腦中,杏仁核是掌管情緒的中樞,它識別情緒和產生情緒,而前額葉皮層負責深度信息加工,調控外顯的情緒反應。大腦前額葉皮層從孩子2、3歲才開始發育,6歲到達一個高峰,直到25歲才會發育完成。所以,孩子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的。
對于年齡比較小的孩子的“壞脾氣”,其實父母需要多一份理解和包容,他們的大腦發育還未成熟,我們需要拿出更多的耐心,去接納他們的情緒,同時幫助他們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03情緒管理是可以學習的沒錯,雖然孩子的大腦還處在發育中,但并不是他發育完成就意味著能夠擁有很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只能說他具備了生理基礎。情緒管理的能力依然是受到周圍環境的潛移默化以及父母的教育的。
匹茲堡大學心理學教授MariaKovacs博士說到情緒調節機制形成有兩個關鍵時期,7歲以前和青少年時期。情緒調節策略大部分在6、7歲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而這些情緒調節策略主要是通過模仿周圍人而習得的,當然這個周圍人主要就是父母。
比如,一個孩子看到自己的母親心情很煩躁,而她處理這種煩躁的方式就是在家里走來走去,那么孩子感到心情煩躁的時候,大概率會模仿母親的處理方式。再比如,孩子跌倒哭泣,父母抱起孩子,說:沒事,不哭。或者去找玩具轉移注意力,孩子也會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如何安撫自己。
所以說,孩子情緒調節的學習是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中形成的。如果父母能好好地跟孩子談一談情緒,幫助他們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并用恰當的方式去處理。那么孩子的“情商”將會大大提高。
但是很多父母也許自己都沒有弄清楚情緒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該從何入手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在這里推薦一本書《再見,“暴脾氣”小孩!》
04《再見,“暴脾氣”小孩》:培養孩子的積極情緒這是一本寫給3-12歲家長的兒童情緒管理書。它以現代情緒心理學和積極心理學的最新研究結果為依據,幫助家長重新理解情緒,并以恰當的方式教會孩子管理情緒。
平常我們發現孩子出現“壞情緒”,負面情緒的時候,就會主觀地覺得這很不好,因此很想盡快去壓制掉他們,讓他們消失。事實上,“壞情緒”于我們而言,也是具有“保護”意義的。比如,恐懼讓我們遠離危險,憤怒讓我們守護自己的邊界不受侵犯,緊張焦慮能喚起生理水平,讓我們更加認真地去復習準備即將來臨的考驗,以此取得更好的成績。當我們重新認識這些“壞情緒”之后,就不會對它們避之不及,而是能理性看待,用更恰當的方式去應對它們。
除了“壞情緒”之外,這本書也提出了“好情緒”,也就是積極情緒的重要意義,那就是拓寬我們的注意范圍。這會帶給我們視野和思維的拓寬,我們的創造性也會得到增強,并且擁有幸福感。
因此無論是壞情緒還是好情緒,都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要做的是更好地管理它們。如何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呢?
本書通過現實生活中3-12歲孩子情緒管理的各種表現,深入淺出地分析背后重要而又容易被忽略的情緒因素,針對性地提出具體的情緒教育策略。在第二和第三部分,分別講述了如何面對處理不合理的消極情緒以及如何激發孩子的積極情緒。
情緒智力包括感知情緒、理解情緒、調節情緒以及運用情緒。
那么首先我們要先教會孩子感知情緒。這時候父母需要對孩子的各種情緒有一個接納力,這樣孩子才有勇氣去覺察自己的情緒到底是什么。越小的孩子,因為語言詞匯有限,他們往往不知道如何表達,因此父母還要幫助孩子建立情緒詞典,讓孩子掌握基本的情緒詞匯及含義。書中還介紹了如何運用小游戲來認識情緒,非常實用可操作。
在理解情緒這一塊,可以和孩子談論情緒以及引起情緒的原因,幫助孩子理解不同的情境下會引發不同的情緒。也可以運用一些小竅門,像一問一答、故事續編還有繪本的方式都有助于孩子理解。
再然后就要教會孩子調控情緒,當孩子的情緒出現時,家長可以客觀地描述孩子的情緒,不帶評判的。然后在平時可以做一些增強孩子自控力的小游戲,比如撿豆子。這樣孩子在面對負面情緒時的自控能力也會加強。再然后就可以教會孩子一些紓解情緒的***,分散、轉移注意力。
當然,這本書還有更多更詳細的內容,符合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無論是可讀性、科學性還是實操性都非常不錯,能夠幫助家長解決在兒童情緒教育中的痛點。
在逐步的學習中,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得到加強。我想,這是父母給予孩子的,一生都能受用的寶貴資源。